山东省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型地志博物馆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型地志博物馆在哪里吗?很自豪地告诉你,是在咱们山东,就是咱们的山东博物馆。5月16日,山东博物馆又迎来万众瞩目。《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展》开展,该展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山东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展示齐鲁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创造。承载齐鲁泱泱古风,积蓄山东千年精华的山东博物馆,本身又有怎样的传奇和历史呢?

今山东博物馆

从金石所到东西两院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09年设立于山东省图书馆内的“山东金石保管所”,是国内省级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性质的机构。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本身就是一位金石学家,非常重视对金石文物的搜集和保存,在图书馆内设立了专门的库房保存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同时积极搜求出土文物,千方百计地阻止这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甚至自掏腰包,购买流散文物,为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王献唐先生忧虑齐鲁文物毁于战火,遂将重要文物先南运曲阜,后除笨重者留孔府外(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文物由南京运回),重要文物装箱,从汉口乘船入川,先在万县(今重庆万州市)驻留半载,但敌机时来轰炸,于是继续西行,经泸州、宜宾至乐山,选取空崖墓存放,墓口封闭。王献唐入大学讲课,工友李义贵负责看护,家国万里,亲故难觅,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即使如此,李义贵也从来没有变卖文物或者放弃的打算,这一守就是13年,直到四川解放后的1950年,这批珍贵文物始返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地方博物馆的筹建逐渐纳入议事日程,山东省博物馆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3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同志在济南广智院作了《怎么样办博物馆》的报告,为山东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蓝图。1954年8月15日,成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被确定为省级地志博物馆试点单位,领导全国的博物馆建设。张静斋任主任,王献唐、徐眉生、秦亢青任副主任委员,而这一天也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的建馆纪念日。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金石所、广智院、济南道院拨交山东省博物馆使用,广智院与道院组成博物馆东西两院。

广智院是当时从事文物的收藏和研究的私立组织机构,原为青州博古堂,1904年由英美教会迁至济南内城外西南隅,英籍传教士怀恩光任院长。广智院集展览、宗教礼仪、文化教育于一体,正中为陈列大厅,左为阅览室,右为研究所,旧址位于济南市文化西路103号(现已并入齐鲁医院,只有陈列大厅仍然矗立)。广智院收藏陈列13个门类,共布展2000余个实物组合,展览分为“经常展览”和“特别展览”。为配合展览效果每周日下午举办展览会,为照顾当时妇女避不见人的社会风气,还特别设立妇女展览参观日等,最大程度达到启发民智、增加见闻的目的。1909年,广智院观众人数达21万,1914年增至29万,1930年达40万,这一数字和当时济南的总人口规模大致相当。1952年,成立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广智院为自然陈列室,俗称“东院”。

原山东省博物馆东院自然陈列室。

济南道院(世界红卍字会旧址,上新街51号),修建于1934年-1942年,原为宗教团体所在地。1948年之后被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1956年后,该院作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俗称“西院”(199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入驻。作为一处较完整的近代仿古建筑群,此处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2月,《山东地志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西院(原济南道院)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的地志陈列,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标志着山东省博物馆的正式对外开放。

原山东省博物馆西院举办展览盛况。

之后,山东省博物馆除了举办了主题多样的陈列展览,还承担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1963年试掘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刻文大口陶尊。1965年发掘青州苏埠屯商代大墓,出土两件大型青铜钺,其中一件铸有“亚醜”族徽。1970年先后发掘曲阜九龙山西汉崖墓、明鲁荒王朱檀墓。1972年发掘清理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1975年发掘莒南大店老龙腰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出土游钟等重要文物。1976年临朐山旺硅藻土矿发现一件完整的鸟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命名为“山旺山东鸟”。1977年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成果汇总在《曲阜鲁国故城》一书中。同年举办《古生物化石展览》,展出“巨型山东龙”、“山旺山东鸟”等珍贵化石200余件。1980年,考古部、文物管理部单独建制,成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主要职能转向文物博物馆工作。

适应时代两次迁馆

随着山东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与繁荣,广智院和济南道院旧址院落狭小,无法满足现代展览的陈列需求。1989年,建设新博物馆被提上日程。

原山东省博物馆千佛山馆陈列楼

1990年,山东省博物馆新建馆址确定在千佛山北麓,征地约50亩。1991年8月1日正式奠基,1992年10月主体工程落成,1994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建筑占地3.4万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陈列楼、文物藏品楼、办公楼等。

进入新时期山东省博物馆展览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除固定陈列精品外,还积极筹备外展,向世界宣传山东的古老文明和悠久灿烂的文化。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社会文化水平日益提升,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建设文化强省的前沿阵地,愈加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千佛山馆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新馆的决议,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12月29日奠基,2010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为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新馆选址在济南市新城东部中心区域,主体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

目前山东博物馆拥有展厅22个,展示面积2.5万平方米。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策展方向,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以“山东历史文化展”为核心,专题展览为补充,临时展览为活力的多层次、广角度的展览体系,真正做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目前设有常设展览13个,新馆开放以来,举办的专题临时展览共计222个,其中原创展览42个、配合国家或地区重大活动举办展览23个、引进境外或其他省(市、区)博物馆展览25个、现当代艺术展览119个、其他展览13个。

山东博物馆现有馆藏各类藏品40余万件,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自然标本、革命文物等别具特色。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山东博物馆选出十大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壶、蛋壳黑陶高柄杯、亚醜钺、甲骨、颂簋、《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鲁国大玉璧、九旒冕、郑燮双松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