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学吃枣,养颜有术,不上火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经》


枣,古时被列为“五果”之一,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诗经》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中,记载了古代妇女贽见的礼物为枣、榛等,原文:“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为上品,称其“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久服不饥神仙。”由于枣味道香甜,营养丰富,用处极多,所以深受古人喜爱。




古代的枣


鲜枣以其肉质饱满、皮薄松脆、清甜如蜜的特点,成为古人桌上的美味。宋代李清照在《晓梦》中描述的“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便是对鲜脆甜枣的生动写照。


鲜枣不易久储,常被制成干枣。干枣可以直接食用,古时都用来充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室的庭苑中就多种枣树,秦国饥荒时,丞相范雎建议将庭苑中的大枣和栗子分发给饥民食用。西汉王莽时期古铜镜上的铭文所述:“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还有陆游《夜坐》里的“文书用遮眼,枣栗可无饥”等,都说明枣在古代常用作食粮来充饥。除此之外,枣还被古人制成枣油、枣脯、蜜枣、枣膏、枣粽、枣酒、醉枣……等等。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枣


《神农本草经》对枣的介绍非常详细,称其味甘性微温,入脾、胃二经,可补脾益胃,养血安神,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血虚萎黄,形体消瘦;妇女脏燥之无故喜笑、悲伤、烦躁不安等症。此外,还介绍了大枣的采摘时间和加工方法。


古人对枣的药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将枣去核后加水煎煮,熬成膏状,也就是枣膏,常用于治疗病后体虚等症状,像《普济方》《千金翼方》以及《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均有记载。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枣”、“每日吃三枣,七十不显老”之说。红枣一直被中医作为药引来用,强筋壮骨、补血行气、滋颐润颜之功效。据宋朝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中载,一位名叫青姑的老姑娘,年过半百依然亭亭玉立,就是因为她经常吃一种无核枣。



大枣怎么吃不上火


如果想长期用枣来滋养身体,一定要注意吃法。古籍《随息居饮食谱》中便有“多食皆能生虫、助热、损齿、生痰”的告诫。


大枣怎么吃最好呢?首先要适量,不可多食。其次要讲求方法,《神农本草经》中载:“大枣若用为服食之物,而日日食之者,宜先用水将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此时尝其煮枣之水甚苦,故先宜将苦水煮出),再用饭甑上蒸熟,则其味甘美,其性和平,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意思即,应先将枣煮两三沸,然后迟一点钟将枣捞出,再用饭甑上蒸熟的方法,可以使得大枣的味道更加甘美,性质更加平和,从而适合长期服用而不会导致身体生热。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大枣的营养成分,还降低了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体现了古人在食疗方面的深刻智慧。


大枣可以煮粥、煲汤,促进人体造血功能,有效预防贫血,还能使肌肤愈发红润有光泽。用大枣煮蛋可以有养颜的效果,先用红枣与桂圆一同煲煮成红糖水,待水沸后打入鸡蛋,继续用小火焐熟,这道甜品美味可口。



此时正值秋冬之际,有手脚冰凉者可以喝红枣生姜汤,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坚持服用,可改善症状。


孙思邈还有一款参枣米饭,也可以尝试一下。将党参和大枣用水同煎半小时,去掉党参渣;用糯米蒸饭,将大枣铺于饭上,将枣参汤加白糖煎为浓汁淋在饭上即可食用。能够补气养胃、延年益寿。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盛、睡眠质量差的人来说,服用之后可以使人血气畅通、身轻不倦。


枣,虽没有民间传说中不死、成仙等妙用,但常食的确可以有益身体,只要讲究方法,既能养身又养颜,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