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和蟑螂的区别(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更多种类、更广来源和逐年增加的进口原材料,在国内的运输方式多样且流向复杂,使得病虫害藏匿更为隐蔽,增加了检验检疫的难度。这些可能成功躲过检疫的“偷渡者”,我们称之为外来物种。其入侵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人们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也同样具有威胁。

11月,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进境原木中,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的拉丁蠊属蜚蠊,俗称蟑螂。在我国因其生命力顽强难以防治,被赋予了昵称“小强”。“小强”家族庞大,目前全世界已知蜚蠊种类约有4337种,我国约有250多种,近几年蜚蠊已知种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较缓。蜚蠊是海关检疫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截获的蜚蠊中,除了已有报道的多恩拉丁蠊外,还有一种拉丁蠊为全球首次报道的新物种。新截获的两种“国外小强”有哪些特征,它们和“国内小强”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潜在危害?

本次从原木中截获的蜚蠊为拉丁蠊属,鳖蠊科,拉丁蠊亚科,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我国比较常见的蜚蠊为德国小蠊,两者在外部形态有着一定区别,可从体型大小、颜色和翅膀,前胸背板等特征上进行区分:

1、体型大小:此次海关截获的拉丁蠊新种体长5.8mm,而被截获的另外一种蜚蠊为多恩拉丁蠊,体长4.3mm,即便加上它的翅膀,全长也只有4.8mm;我国常见的德国小蠊体长约为13-19mm,截获的两种“外国小强”在体型上仅有“国内小强”的二分之一左右。

2、颜色和翅膀特征:截获的两种拉丁蠊呈黄褐色,多恩拉丁蠊右翅分不透明区和透明区,后翅残缺;拉丁蠊新种右翅亦有透明区和不透明区,但透明区更加明显,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不发达;德国小蠊翅膀完全覆盖尾部,呈褐色至深褐色。

3、前胸背板特征:拉丁蠊新种和多恩拉丁蠊前胸背板后缘中间稍微凹陷,具“Y”形浅沟,纵沟延伸至后缘;德国小蠊在前胸背板上有2条深褐色至黑褐色纵条纹。

三种蜚蠊的前胸背板特征图

“外国小强”虽然在形态上和“国内小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亦存在很多相似点,如拉丁蠊和国内已有的蜚蠊口器类型相同,主要为咀嚼式口器,以啃食植物或固体组织为主,若它们此次不被截获而入侵成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可能对农作物的幼苗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与国内大多蜚蠊物种相同,拉丁蠊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其体内可能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留下难闻气味的同时,还可能造成多种病害的传播,威胁人畜健康。

蜚蠊对食物及农业危害(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蜚蠊会有“小强”这样的昵称?简单地说便是其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迁移和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如美洲大蠊在有水无食的情况下,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还可以互相残食,以求生存。

“小强”的繁殖能力强且速度快,产卵量较大,子代发生周期短。一只成熟的雌性蜚蠊每周可产出一只含有约40粒卵的卵鞘,一年下来可繁殖数万只后代,有的雌性蜚蠊只需交配一次,就能实现雌雄同体,之后不需交配就可持续产卵。

有些“小强”虽然有翅,但只有部分种类能作短距离的飞行或滑翔,活动主要靠足,爬行速度很快。其体小、灵活且不易被发现,易伴随家具、书籍或进出口货物的迁移而造成人为扩散或非法偷渡,入侵他国。它们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隐蔽地方,昼伏夜出,难以发现,从而很难有效防治。

蜚蠊和幼虫及其生活环境(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截获的拉丁蠊,是国内未见分布的物种,其与我们熟悉的“小强”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由于对其认识并不深入,所以有效地防止“外国小强”的入侵就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到将其拒之门外?

1、源头防治:在进口贸易中加强海关检疫,严防进口货物携带入侵物种,做好虫卵的消杀工作,尽量做到进口货物未入先消的防治工作,在源头上阻止“外国小强”进入我国。

2、注重科普力度:增强民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尤其是对从事外贸工作,进出口贸易等重点人群要加强科普,让人们在源头上重视进口货源无污染的重要性。

3、未入先防:通过对本次截获的拉丁蠊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提前预防其发生和传播;其次,定期对重点场所进行化学防治,并在其可能活动的场所放置黏板进行捕杀或者人工诱捕后用酒精消毒、高温密闭焚烧;生物防治是针对“小强”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如投放蜚蠊天敌对其进行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