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有一个过年的情结。一到过年的时候,在外地忙碌的人,无论多远,都要除夕夜之前,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唠家常,尽享天伦之乐,这就是过年了。
除夕,就是过年的前一天晚上,一般是农历的腊月三十,或者腊月二十九,所以又叫“年三十”,是春节期间非常隆重盛大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民间有非常丰富的习俗活动
一、贴春联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喜迎新春。现在的春联,都是纸张做的,其实在古时候,是由桃木做成的,叫做“桃符”,不叫春联。宋代王安石中的《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桃符”。
后来纸张大量出现,人们才开始在纸张上写对联,叫做“春帖纸”,直到明代,才正式有了“春联”的称呼。
二、贴门神
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贴对联,人们还会在大门上贴上门神,以求一家人的福寿康宁。门神一般是两个武将,戴着金盔金甲,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握银枪,或者拿着其他各种武器,怒目圆睁,相貌狰狞,随时准备为保护一家人而战斗。因为民间的大门一般是两扇门,所以就是两个门神,一边一个。
几千年来,两个门神的版本很多,比如有赵公明、岳飞、韩世忠、杨宗保、穆桂英等等,都是些武艺高强、精忠报国的英雄。直到唐代以后,才出现了现在经常看到的版本:秦琼和尉迟恭。
三、贴福字
过年之前,在我国民间,家家户户的门上、墙上、门楣上,还会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祈福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吉祥如意。
这个福字,往往都会倒过来贴,意思是说“幸福已经来到”、“福气已经到了”,为家人祈福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四、放鞭炮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眠于海底深处,一到春节的时候,就会出来寻找食物,伤害人类。这种怪兽非常凶猛,没有人能够制服,但却害怕“噼里啪啦”的声音,所以人们就发明了鞭炮,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燃放鞭炮,驱逐年兽。
五、祭天地、祭祖先
每逢大的节日,我们中国人都有祭天地、祭祖先的习惯,除夕当然也不例外。一直到现在,民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习俗,都会举办隆重的祭祀仪。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代表着人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祭祀祖先,代表着对祖先的缅怀和感念,是中华孝道的一种传承方式。
六、团圆饭
除夕在民间也叫年三十、大年夜,是新年旧年更替的时候,所以在祭祖完毕后,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围在桌子边,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团圆饭,代表的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所以家中的所有成员,即使出了远门,也要及时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如果有人实在不能回家,那也要将碗筷摆上,象征一家人团圆吉祥。
七、守岁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也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大家在除夕都不睡觉,一直等到大年初一的早晨,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个民间习俗,历史也很悠久,在西晋的《风土志》中,就有记载。
守岁有两层含义:老年人守岁,有珍爱光阴的含义;年轻人守岁,有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含义。
八、吃饺子
在北方地区,除夕夜流行吃饺子的民间习俗。俗话说:“过年谁家不知饺子”,就是由此而来。吃饺子的寓意,是更岁交子,子是子时,交与饺谐音,吃饺子有喜庆团聚、吉祥如意的含义。又因为饺子外形像元宝,所以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九、压岁钱
压岁钱,也叫“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
除夕这天晚上,吃过年夜饭后,家庭里的长辈,或者一家之主,就会给孩子们分发钱币,是用红线串起来的铜钱,然后挂在小孩儿的胸前,寓意是驱邪避灾。到了现代,虽然也流行压岁钱,但形式有了很大不同,大家给的已经不是铜钱了,而是用红包包的纸币,已经失去原来驱邪避灾的含义了。
十、接财神
在北方地区,在除夕这一天夜里,有迎接财神的民间习俗。到了除夕子夜时分,女主人下厨房煮饺子,男主人提灯到户外接财神。然后在家中庭院里摆上供桌,点燃香烛,跪拜上香。女主人把饺子煮好后,要先捞上一碗贡献给财神,然后再把其余的饺子分给家人,大家一起开开心心过年吃饺子。
针对近日上海市消保委曝光的上海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相关案例,上海市住建委2月24日约谈了链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初步发现,链家公司相关门店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已决定开展正式调查,并要求链家公司积极配合。在上海市消保委这个案例里面,链家被指将被法院查封的房子卖给消费者,乘机推销高息贷款垫资。对此,上海